挑戰權威的歷史見證人

05月 11, 2021 人物故事:黃端禮

文|張昱珍

遷臺路線: 山東嶧縣(棗莊市)江蘇瓜州湖南長沙澎湖花蓮台南高雄

1937年,黃端禮的父親曾組織游擊隊響應對日抗戰遭到告密,日本人組成兩百人的隊伍包圍庄頭,父親怕波及整個村莊,因而繳械投降不再帶兵,也怕連累黃端禮,因此聘請私塾老師在家教古書,直至抗戰勝利,黃端禮才有機會進入縣立中學念書,無奈故鄉接著又遭國共內戰波及,黃端禮只好帶著父母的期望逃難當流亡學生,一路來台,又歷經「澎湖713事件」與「台中425事件」;身為歷史見證人,黃端禮的後半生幾乎都在為他所見的真相奔走,希望有更多人理解大時代的悲劇與內幕。

 

流亡學生的南遷日記

為真史奔走的黃端禮

 

1948年(民37)國共內戰越演越烈,在山東有長達一兩年的拉鋸戰,黃端禮就讀的嶧縣中學被迫從縣城遷到離戰場較遠的程莊鎮上一家土牆草屋的宅院裡上課,眼看戰火快蔓延到縣城邊境,校長宋東甫只能集合學生告知大家,學校要隨政府南遷,「願意跟學校走的,準備錢和必要衣物,三天後到學校集合出發。」由於黃端禮家是大地主,父親怕紅衛兵鬥爭波及兒子,便讓黃端禮隨學校南遷,同行的還有堂兄、姊姊、兩個堂姊和表弟。

10月11日,學校集合的時候到了,學校發給每人一床被子,包著書籍和講義夾,綁在小板凳上,再用繩子繫著揹在背上便出發了;一行人在一個叫賈汪(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的小車站上了火車,第一站到了徐州中學,住了半個月再往南,經過鎮江,在江蘇的瓜州停了下來,校方決定一周後再離開,許多人聽到這消息,便趁空檔回家探望,想家的黃端禮見狀也與堂兄結伴,搭著專門給流亡學生乘坐的免費火車,一路晃盪回鄉見父母。

飽經戰火摧殘的老家已經很窮了,父母還是包了水餃給兄弟倆飽餐一頓,剛吃完飯沒多久,便聽到不遠的外頭槍聲大作,機關槍的曳光彈閃閃發光,父親催促著黃端禮趕快走,黃端禮便又連夜離開了家鄉,步行往南,一路上都是同方向逃難的民眾,只有一卡車一卡車北上的國軍。

 

連夜步行、露宿街頭加上搭免費火車,好不容易黃端禮與堂兄趕在學校繼續南遷前兩天回到了瓜州,這時政府決定帶走國內的高校學生,不讓知識青年留給共產黨所用,遂由教育部派員接待、輔導,將濟南第一至第五聯合中學、煙台聯合中學、昌濰臨時中學、海岱中學整編為山東八所國立聯合中學,黃端禮所在的嶧縣中學被收編為濟南第四聯合中學第二分校。這時國共徐蚌會戰方酣,大家乘著火車繼續南下,「火車非常慢」,黃端禮回憶,當時的煤氣火車比牛車還慢,有人跳下去還能再爬上原來的那節火車,七天七夜才抵達湖南的郴縣。

大隊人馬在湖南住了半年,時局越來越差,1949年(民38)6月,有些同學離開學校從軍了,部分則繼續跟著學校往南,大夥人在棲鳳渡上火車,沒有位子坐,老師便要大家爬上車頂,用繩子互相綁著以免掉下去,遇到隧道口,大家就趴下以免碰頭,就這樣熬了一個晚上,一夥人都沒睡覺,慢悠悠地抵達廣州。

不久政府決定偏安台灣,這八個聯合中學也跟著來台,黃端禮在黃埔上船前後聽聞老師說「到臺灣一半受軍訓一半讀書」,當時黃端禮只是學生不知箇中情況,事隔六十年,才知道這句耳語,竟然就與他參與的歷史事件有關。

 

流亡學生「誤上賊船」 爆發「澎湖713事件」

 

1949年(民38)7月3日,山東八個聯中的學生分成兩艘船出發前往澎湖,其中濟南一、二、三聯中、煙台聯中、海岱中學的學生抵達漁翁島(現在的西嶼島),黃端禮所屬的濟南第四聯中和第五聯中、昌濰臨中則被安置馬公,船行了兩天抵達目的地,五天後老師要大家排隊到澎湖防衛司令部點名才有飯吃,黃端禮狐疑著「奇怪,女生和幾個瘦弱的男同學為什麼不用點名就有飯吃?」

大家一路走到防衛部大院,那是一處日本人建的軍營,黃端禮和四聯中二分校的同學被分到了營門對面的樓上,黃端禮心裡想,「在這裡半受軍訓半上課還不錯!」時間一點一滴過去,大夥越感覺不對,老師沒來,也不准他們回學校,甚至被限制了行動自由,一問之下,即被告知「你們已經入伍成兵了!」大家這時才恍然大悟,誤上了「賊船」。

 

這股憤怒和恐慌,當然不能忍,同學們相互商議,打算在7月13日操場集合之際衝出營門回學校,時間一到,幾棟營舍的同學奔向大操場,準備出營門卻被衛兵擋了起來,很快操場四周架起了機關槍,步槍也上了刺刀,高年級的學長帶著同學呼口號鼓動,「三民主義萬歲,中華民國萬歲,流亡學生萬歲!」這時澎湖防衛司令李振清走上司令台,要學生代表上前說話,學生代表起身還沒走近司令台,就被阿兵哥從身後猛然用刺刀刺了手臂和臀部,鮮血流了滿地,「我當時就離代表五步的距離,但不敢出手相救。」黃端禮和大家一樣,都被眼前的景象嚇傻了,也被一心信任追隨的國軍如此鴨霸的行為驚呆了,頓時全部安靜下來,大家席地而坐,乖乖地編隊入伍當兵。

上街頭爭取受教權  流亡學生的「台中425事件」

 

台中425事件釋放後的駕駛訓練隊,黃端禮為後排右一

 

1955年(民44),這群山東流亡學生已經當了六年兵,眼看著其他臺灣年輕人都能讀書,遷台外省高官的小孩也能讀書,他們渴望就學的心蠢蠢欲動,便想請願退伍,於是有同學想到用「頭痛請假」的方式罷操罷課,六天停止操課果然引起上級注意,於是派了原為四聯中二分校的訓導主任,當時為政一科科長的孫守唐來關切,由於黃端禮為聯四中二分校的學生,便被孫守唐叫去了解情況,沒想到這番了解只是讓上級虛應了事,安撫了學生便繼續操課。

流亡學生接著從鳳山步兵學校移防到臺中后里,想退伍念書的心情還是沒得平復,大夥決定用更激烈的方式抗爭,打算自己開軍用卡車到臺北總統府集體請願,4月18日,接近中午,約七百名學生陸續到臺中火車站,才發現北上的火車奉令不開,大家無車可坐,乾脆圍在火車站前蔣介石像四周靜坐抗議,準備絕食,並由幹部自己拍電報給當時的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希望他正視學生的問題。結果蔣經國沒來,來了一個叫做易瑾的少將,他先是以中外媒體太多人關注為由,勸大家起立回營房溝通,但沒人回應,易瑾便派年輕軍官喬裝學生坐在其中,再一次慫恿大家起立回營房,並拍胸脯保證,「回到單位放心,上級長官都不會找你們麻煩,如果有,我會重辦他們。」

 

大家接受了安撫,回到后里訓練基地,4月24日,黃端禮輪值採買,飯後連長親自告訴他,要他明早不要買菜,因為他要當代表出席聽講高級長官的答覆。黃端禮心裡有數,事情絕對沒這麼簡單,連夜回到廚房寫了遺書,請託同學如果被冤殺,將遺書寄給他姊姊。

4月25日一早,有心理準備的黃端禮換了一套新軍服,與其他37位同學(後增一人共39人)走進會議室,果然沒多久,五輛救護車抵達,下來一批武裝憲兵,將大家上了手銬帶上車,進監拷問;這群學生被情報人員以國安名義審問,囚房環境相當惡劣,「必須一半的人睡一半人站著,然後再輪過來休息」,黃端禮回憶那囚禁的七個月簡直生不如死;審問沒有結果,但必須交差了事,於是傳出要從中找三人槍斃,由於事件一開始是由黃端禮出面報告,黃端禮便理所當然成為三名替罪羔羊的其中之一。

所幸,孫守唐是軍部主閱狀人,他在名單上驚見黃端禮名字,知道大事不妙,便上呈蔣介石替學生說情,後來蔣便從中找了四人判重刑,但免了大家的死罪。這些學生也真找不到理由定罪,最後關了209天釋放,臨走前給了每個人一紙名不符實的復補令,免除了無罪的監獄生活,黃端禮被分配至第一軍團部運輸群,直至1960年(民49)退伍,這群流亡學生終於有了機會念書,可進入員林實中或花蓮師範中學就讀,黃端禮便選擇進入後者念書,此後擔任教職。

這是與山東流亡學生相關的第二件歷史事件,「台中425事件」。

故事可以杜撰 歷史不能渲染

黃端禮身為兩則歷史事件的見證人,對親身經歷的歷史環節有著難以磨滅的深刻記憶,也因為如此,他希望有更多人了解真相,今年91歲的黃端禮,人生後段的一二十年,都在為揭露歷史真相而努力,向總統府、行政院、國史館等各相關單位建言、力薦修改澎湖紀念碑碑文(註)、不惜為真相槓上中研院院士、歷史學者,與之辯論、甚至自己花錢出了兩本傳記。

黃端禮所作的一切,都是因為「歷史不能遺忘,真相需被了解」,他堅信,這樣才真正對得起歷史事件中的受害者。

註:2008年,內政部營建署在澎湖縣馬公市觀音亭海邊設置「713事件紀念公園」,碑文陳述「澎防部司令李振清強徵學生充軍,八校總校長張敏之及煙台聯合中學校長鄒鑑據理力爭」,另「遭脅迫填海,入獄感化者亦有多名。」黃端禮認與事實不符,多次建請相關單位查證,並與相關學者進行辯論;前國史館館長吳密察甚至派四名官員至黃端禮家中致意,經多次求證,國史館於隔年將碑文「八校總校長張敏之」修改為「部分尚在澎湖的聯中校長推煙台聯中校長為代表」,並刪除「遭脅迫填海,入獄感化者亦有多名。」字樣,改為「澎防部司令李振清指使槍兵刺傷學生代表李樹民、唐克忠,史稱七一三事件」以還原史實,並增添台中425事件內容,以資紀念。

前國史館長吳密察派員前來探視黃端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