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元潮賭命來台灣 苦讀英文翻轉人生

09月 02, 2021 人物故事:姚元潮

文|黃麗華

家族遷臺路線:宜興→上海→臺灣

他是姚元潮,江蘇宜興人,18歲時為了響應孫立人將軍號召「有志青年到台灣」,他瞞著家人決定從軍。1949年(民38)元月他隨軍隊來到台灣,從一等兵拚進陸軍官校,再憑藉著苦讀累積的英文能力,進入國防部擔任翻譯官,退休後進入中華奧會工作,一生經歷豐富精采。

 

姚元潮先生接受「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採訪

 

毅然從軍 來到臺灣

姚元潮記得離家時,正值第二次國共內戰,家鄉局勢非常混亂,國軍在徐蚌會戰落敗,國民政府處於劣勢,很多學校因戰亂紛紛停課,他卻毅然決定從軍,且沒告訴家人,就到上海等船,準備跟著軍隊到台灣。赴台的決定,他只告訴當時在上海教書的堂姊,「堂姊聽說我要來台灣,擔心軍隊生活很苦,我會不適應;當時我年輕,那管得了這麼多,只是不知道何時能再回來。」憶起堂姊弟話別的這段往事,他忍不住拭淚。

姚元潮猶記得,1949年(民38)前後,很多來自華中與華南的中學生紛紛加入從軍行列,從元月到十月,陸續都有船隻載著撤退軍民前往台灣。他在一月二十二日來到台灣高雄,抵達高雄之前,船上的辛苦,讓他至今難忘:「我們坐了三天兩夜的船,一個人只發了一個饅頭與一塊豆腐乳,根本沒有地方可躺下,只能坐著睡覺,就這樣一路到高雄,下船後,整個人還在搖晃。」

姚元潮一下船,看到從沒吃過的甘蔗與香蕉,新奇不已,但身上沒錢,怎麼買?他和同船的學生,拿了帶來的衣服,以物易物,向小販買了甘蔗和香蕉吃。接著,繼續跟著軍隊搭乘載貨的火車到台南,加入了陸軍訓練司令部補充兵訓練總隊。

抵達台南的第二天晚上,姚元潮終於可以體會堂姊對他隻身來台的擔心,「當晚近十點,班長突然要大家出操,有位學生,不過才抱怨了一句,馬上就被痛打一頓,大家當場都嚇傻了,有人開始興起逃跑的念頭,但我們人生地不熟的,加上沒有錢,語言又不通,能跑去那裡呢?只有乖乖的接受軍事訓練。」他說當時就是如此的無奈!

不過,憑著年輕體力好,加上肯吃苦,一個多月後,姚元潮漸漸適應軍訓生活,且體格也變壯了。不過他說,並非每個人都像他這麼幸運,有些同學感染霍亂,病故後就被草草埋了;現在想想,自己能夠活下來,算是相當幸運。

 

從軍旅到翻譯之路

逐漸熟悉軍隊生活後,姚元潮興起報考陸軍官校軍官班的念頭,但後來發現自己有色盲,未能報考,他說色盲圖卡上的數字「8」和「2」,總是無法識別。後來看到陸軍官校後勤軍官班在招生,他滿懷期待去報考,筆試成績高居全國第二名。但他擔心過不了體檢,同學給他出了一個鬼點子,若色盲體檢排到他時,就不要進檢查室,直接拿前位同學通過體檢表格上的醫官簽名,照著筆跡偷偷仿簽矇混過去,結果,他還真的被錄取了。畢業時,他還拿到全班第一名畢業,他說:「畢業證書拿到手時,真是感慨萬千。」 

畢業後分發到裝甲兵部隊,對姚元潮是人生重要的轉捩點。他很喜歡研究班排連的小部隊戰術,當時美軍提供很多相關的書籍,興趣使然,他開始看起原文書,同時努力加強英文實力。有一次美軍顧問團來訪,因為沒帶翻譯官,隊上知道姚元潮的英文不錯,即請他來幫忙翻譯。那次機緣,對他是重要契機,他說:「我的表現雖然還可以,但真的不夠好,所以我下定決心,非要學好英文。」

後來,他決定報考軍官外語學校正規班,第一年落選,第二年才考取。他說,考取當年,三軍加上憲兵共有600多人報考,僅錄取30人,競爭非常激烈。為了進外語學校正規班念書,他還放棄了即將升連長的機會。投入訓練的那一年,他記得「大家都像發瘋似地狂背英文,甚至連做夢都講英語,為了加強記憶力,每個同學口袋都有一包補腦丸提神醒腦。」

在軍官外語學校受訓期間,他與教官溫哈熊在課堂上有一些文法的討論,他說:「溫教官的英文程度是校內最好的,但對於別人的指正,也會勇於承認錯誤,這是很難得的。」

姚元潮在課堂上經常勇於發問,給溫哈熊留下深刻印象。姚元潮的結訓成績雖是第七名,卻因溫教官的推薦,破格調到國防部連絡局擔任連絡官,該職務在此前,都是保留給結訓成績前三名的學生。從此,姚元潮正式走上翻譯之路,長達二十年。

二十年翻譯職涯再回首,讓姚元潮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情報學校擔任特種部隊口譯的三個月,他說,當時授課的教官都是來自夏威夷的美國太平洋司令部,上課的學員都很年輕,制服上佩戴一個骷顱頭的徽章,表明置生死於度外的決心,準備把生命奉獻給國家。

姚元潮軍官外語學校時期

 

因緣際會  隨奧會走訪五十多國

 

姚元潮在54歲那年,以上校官階屆齡退休,退休後,他轉任教職,一年後被擔任中華奧會副秘書的湯銘新延攬至奧會,他通過秘書長張彼得的面談,「張秘書長的英文很好,當過新加坡代表處的處長,來台灣之前,曾在上海市政府擔代英文秘書,他是用英語與我對談,想測試我的程度,結果很滿意,我的試用期原本是三個月,張秘書長在公文上直接改成兩個月。」 

憑藉著出色的英文能力,姚元潮被拔擢為奧會國際組組長,隨著奧會參與國際事務,走過五十多國家。談到學好英文的秘訣,他說:「沒有捷徑,就是得下苦工,口語與筆寫不同,筆寫重文法,口語表達對文法就沒有這麼要求。」儘管年事已高,姚元潮現在經常還是在臉書用英文發表文章,表達他對時事的看法。

 

姚元潮接受池孟彬局長頒獎

 

人生的至深遺憾

回想當年獨自來台灣的決定,姚元潮說,就是一個「賭」!因為誰都無法預知接下來會面臨的局面,若留在大陸就要面對共產黨,來了台灣則要面對一窮二白的日子。

軍人的薪水非常微薄,他記得老婆生大兒子時,沒錢送醫院,只能請產婆來家裡接生,200元的接生費,還是向朋友借來的,生下來是兒子,又要多收20元,他說,連這20元也是借來的。剛到臺灣時,姚元潮曾收到父親寄來的一封信,也是唯一的一封,信中父親表示,家裡的田地因人手不足,都出租出去了,「出租」兩個字還寫得特大,實際上暗示了田地被共產黨收歸國有了。

 

兩岸開放探親之前,姚元潮即透過美國的朋友把信轉到大陸老家,還分別寄回500美元、300美元。家人也從美國轉信來台,從美國轉寄來台的第一封家書,竟是爸爸過世的消息,姚元潮難過的說:「父親是被餓死的,只活到65歲。」姚元潮還記得當年離家時,父親希望兒子給他帶一頂帽子回來,沒想到帽子還沒帶回老家,父親就走了,他在難過之餘,只好去松山的一間廟宇,請和尚為父親超渡,把帽子燒了,送給天上的父親。

 

1987年(民76)底,政府開放探親,姚元潮當時正從法國準備回台灣,在香港轉機時看到報導,當場難過落淚,心想:「如果早兩年開放,我就可以看到媽媽了。」1988年(民77),他第一次返鄉探親,他帶著妻子與大兒子回鄉,自己卻因思鄉情怯,整晚睡不著。離家四十載,當再度踏上老家土地,但卻再也看不到摯愛的父母了,那心中的遺憾,至今仍然無法平復。回首這一生,自少年擅自決定來臺,踏上軍旅後又走上翻譯之路,已算得上相當平安順遂,他覺得自己的人生非常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