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回家路

05月 20, 2021 人物故事:蔣昌道

文|楊軍良

遷臺路線:南京—上海—臺灣基隆

 

局勢總是推著人走,為了生存必須選擇方向,1949年(民國38年),國共二次內戰末期,節節敗退的國民政府,選擇了撤退到臺灣!17歲青澀少年蔣昌道和同學,卻為了奔著到臺灣一遊的好玩心態,選擇參軍,隨著陸軍裝甲部隊,從上海搭船來到臺灣,從此開啟了他少小離家,飽受思鄉想家之苦的人生故事!

 

1949年(民國38年)初的南京,電影院播放著介紹臺灣風景和水果特產的廣告,街道上張貼著陸軍裝甲司令部赴臺訓練的招生告示,來自安徽蕪湖的17歲少年,就讀南京一中二年級的蔣昌道,和他的20幾個同學,抱著好玩的心態,想趁寒假到臺灣一遊,之後再回來,便未告知父母和師長,集體前往部隊招生處報考,儘管年齡、身高、體重都不符招生標準,但在招生主管的默許虛報下,成為了陸軍裝甲部隊的學生兵,就此開起他們少小離家近半世紀的命運!

 

蔣昌道訴說少小離家的遷臺故事

 

鐵心離鄉  軍旅生活方知苦

1949年(民國38年)5月,部隊來到上海九江碼頭,坦克和軍備陸續緊急上船,準備搭乘招商局的海晨號輪船,要到臺灣基隆港,年少的蔣昌道也感受到撤退臺灣的緊張氛圍,他說:那時時局很亂的,南京上海都守不住了。」,在家鄉蕪湖依靠長江水運,經營糧食進出口批發糧行生意的父親聞訊,緊急電報通知在上海中影工作的舅舅,趕赴裝甲兵司令部臨時搭建的帳篷區,找到蔣昌道所屬連隊,希望能及時勸阻小名叫「五二子」的外甥蔣昌道從軍赴台,連長示意由蔣道昌自己決定去留,一度拒見舅舅的他,竟堅定的自願選擇要跟著部隊到台灣!無奈之下,舅舅交給他一包黃金財物,和他父親台灣基隆友人的地址,告訴小二子,到台灣若有困難,就去找這位伯伯!不料,移防金門前,留在部隊保管處的這些財物和地址,全都遺失了,這讓蔣昌道之後在台灣,徹底孤單一人,沒了可依之親!

 

蔣昌道跟著參與徐蚌會戰的裝甲部隊來到台灣,下船後,部隊直奔臨時駐地台中后里。日治時代的馬場,遍地的馬糞,空氣中瀰漫臭味,實非人住之處,雖然失望,但在長官老兵的照顧帶領下,睡著隨地搭起的行軍床,穿著完全不合身的大軍服,一天兩餐吃著大鍋菜大鍋湯,正式開始裝甲兵軍事訓練生活,駕駛坦克,槍砲操作,上彈槍發,樣樣都要訓練學習,說起這段訓練生活,蔣昌道嘆了氣說:「苦啊,那時想要回家,但你也沒辦法啦!雖然當時軍餉才20多元,所幸來臺時舅舅留了點錢,偶爾開小差到街上上館子,飽食一頓,也是苦中作樂!」

 

1949年(民國38年) 9月,國共決戰風聲鶴唳,前線金門戰事一觸即發,同是安徽籍裝甲兵司令徐庭瑤,指示裝甲部隊及22台坦克戰車開拔前往金門訓練備戰,蔣昌道說,那時候長官都是蠻貼心的,總司令徐庭瑤將軍,告知我們營長,金門那個地方不好守,他準備了兩條小船,萬一沒真守不住了,裝備不要沒關係,人員一個都不能少,都要帶回來。

 

古寧頭戰役 差點撤守

 

10月24日夜,共軍渡海來犯,25日凌晨,戰車三團第一營66號戰車發射手熊震球向共軍擊發第一發砲彈,擊中共軍彈藥指揮船,歷時三晝夜的古寧頭大戰爆發了,槍砲一響,參加過徐蚌會戰的車長和老兵們,即刻緊急集合上戰車,開往古寧頭迎敵作戰,蔣昌道和同學們都還是沒有資格上戰車的預備兵,10多歲的孩子,沒有上過戰場,「我們都嚇哭了,就渾身發抖,能夠躲的地方就躲啊!」當時的恐懼,蔣昌道至今記憶猶新,餘悸尚存。

 

25日下午,蔣昌道的車長戰車拋錨,副駕駛下車檢修時,中槍送醫,車長臨時叫上正在做後勤補給的蔣昌道上戰車,擔任副駕駛,這是蔣昌道第一次真正上戰場、第一次開槍殺敵,他說當時腦子裡,一片空白,坐在駕駛旁邊,透過潛望鏡看著外頭,他說,當時手握著30機槍,全身發抖,緊張的開槍掃射,有沒有打到敵人,根本不知道。

 

由於當時在金門防守的部隊,只有孫立人將軍在鳳山訓練出來的201師青年軍,那幾乎都是生澀的十八九歲青少年,遭遇作戰經驗豐富的共軍,所發動的猛烈攻擊,根本難以招架。由於戰情吃緊,蔣昌道說,其實在25號晚上,部隊很保密地將戰車開到料羅灣,準備搭上已備好的兩條小船撤退了。適巧,援軍及時趕到,胡璉將軍帶領原屬12軍的118師和西師部隊原本從汕頭要撤退到台灣,接獲緊急命令,中途轉彎急奔金門登陸,一下船,這些能打善戰的部隊,直衝古寧頭,蔣昌道說,這下子,士氣大振,部隊立即重返戰場。

 

見戰爭慘烈 感命運之委屈

 

戰事瞬間反轉,戰車部隊配合圍堵共軍,包圍「一點紅高地」共軍指揮所,將共軍圍逼至沙灘,橫屍一片。蔣昌道說,印象最深的,有些頑固份子,寧可跳海,都不願意投降,更大的震撼,就是當時有一共軍跪在路上舉槍投降,但車長唐華操卻縱桿一拉,戰車就直接將此共軍輾壓過去,蔣昌道當場驚嚇傻眼!回部隊補給時,他問唐班長人家都投降了,為何還如此殘忍,將他壓死?」,班長對著他說小鬼,你懂甚麼,戰場上,你還講甚麼人義!萬一車門一打開,手榴彈一扔,我們四個人,全部都完蛋了!」,此話一聽,蔣昌道心頭一驚,倒吸一口冷汗,這讓他真正明白了戰爭的恐怖與殘忍!這場戰役,儘管只是小兵沒有功勳受獎,但蔣昌道說最大的感想就是:「保住命了!」

 

古寧頭戰役後,未久,1950年(民國39年)韓戰爆發,部隊接獲國防部命令,要備戰支援韓戰。才剛從古寧頭戰役稍緩口氣的部隊,又要遠赴韓國支援打仗,蔣昌道和他的同學們自我調侃安慰的說:哎呀,去支援也好,過了鴨綠江,就可以回家了! 當部隊完成集結,在火車站待命出發之際,突然接獲緊急通知,取消了支援韓戰的任務,這對渴望回家的蔣昌道來說,反倒有點失望!

 

1950年(民國49年)5月,蔣昌道隨部隊從金門移防到臺中大甲後,部隊改編,生活也逐漸好轉穩定,不再吃到有霉味的泰國米,一天也有三餐可吃,在擎天崗也建了營房基地,部隊終於有了家,不必借住學校、民房了,但他卻越發地想家,思鄉之苦與日俱增,1954年(民國43年),當他聽聞美軍顧問團來台出資進行戰力革新,歷經抗日、國共內戰、古寧戰役的老兵們將被迫退伍,並且安排去開山闢路,建設橫貫公路時,想到朝夕相處,一起出生入死,如同父兄家人般照護他的班長老兵們,將離開部隊,離開他,蔣昌道心裡難過,為他們叫屈悲傷,也感覺反攻無望,回不了家了,一天夜裡站衛兵時,他一時衝動朝太陽穴扣下板機,想自裁了斷生命,但老天要他命不該絕,子彈跑偏沒射中。倖存下來的蔣昌道,不再做傻事,但當他聽聞特別照顧他的班長唐華在中橫鑿山闢路時,炸死殉職,一生戎馬經歷無數戰爭,未得國家安置照顧,卻死在山裡,只在紀念碑上留名,感嘆命運,他說,「那時候,很矛盾啊,就是覺得不甘、委屈,感嘆命運怎會如此!」

 

冷觀兵變  文革之痛家破人亡

 

1964年(民國53年),陸軍裝甲兵副司令趙志華在新竹湖口基地,發動政變未遂,當時前來參加裝備檢查集訓的蔣昌道,在集結的隊伍中,目睹了事件整個經過。蔣昌道描述當時情況控制下來後,蔣緯國趕到後,氣到甩了趙志華兩個巴掌!對於趙志華的政變,蔣昌道說:「我們那時候,思想都蠻單純的啦,一句話就是,效忠黨國,效忠領袖,效忠主義,他歷任重要軍職,還搞這套,真是大笑話!」所幸當時部隊都沒有反應,不贊成這種做法,消弭了一場流血政變的發生!

 

1975年(民國64年),服役已20多年蔣昌道,厭倦軍旅生活,不願為了等終身俸,再當20年的兵,不顧長官勸阻,決定脫下軍服。他跑關係,請客送禮,終於找到醫師願意為他開具腦震盪病例的證明,才得以順利離開軍隊,為了退伍,蔣昌道足足花了一萬多元,超過他大半年的軍餉薪資,顯見他去意甚堅。

 

步入社會後,以駕駛維生,過著南北奔波的勞苦日子,一心想回鄉的他,並沒有結婚成家,習慣了孤身一人的生活,1989年(民國78年)開放返鄉探親,經過一年,他終於聯繫上家人,可以回家探親了,當他見到久別的叔叔和弟弟,才得知父親在文革時期已經過世,「我父親被弄到馬鞍山開礦,遭受白天開礦,晚上開鬥爭大會的折磨,被活活的鬥死了!」,父親被鬥爭致死,而當時只有14歲的弟弟則是被發配到北大荒開荒,整個家族慘遭鬥爭,致使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主因,來自北伐時期,時任北伐軍總司令的蔣中正經過蕪湖,祖父捐糧支持,蔣中正所頒發的那張獎勵獎狀。

 

他鄉即故鄉  落葉歸根家在臺灣

在臺灣70多年,他開過貨櫃車、遊覽車、公車巴士、計程車,也當過企業董事長的司機,儘管年輕時,日日盼著要返鄉回家,如今年老,獨身一人,雖經七次返鄉探親,蔣昌道卻選擇留在在臺灣安度餘年,沒有選擇回大陸和親人共同生活,除了考量年事已高,體力不濟之外,蔣昌道說:「當年和他一起來的同學都過世了,只剩他一人,但他並不覺得寂寞,雖然在臺灣沒有親人,也沒有省籍隔閡,感覺上,還是臺灣這邊比較溫暖一點,朋友都像親人一樣,畢竟從小就離開家鄉,對臺灣的感情比大陸的親情還深,蔣昌道說,現在已沒有落葉歸根,屍骨一定要回鄉安葬的觀念了,他現在樂觀生活,生活愉快,台灣早已是他落葉歸根的家了!問他有沒有遺憾,有沒有後悔到臺灣,他笑著說:自找的!

 

「他鄉即故鄉」,蔣昌道,這位想家的老兵知道了,家,是臺灣,這塊土地,一直在他的人生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