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問征途遠 只道早還鄉

05月 27, 2021 人物故事:陳興武

文|晏子萍

遷臺路線:江蘇徐州→浦口→南京→宜興→長興→嘉興→吳興→杭州→紹興→溫州→上海→臺灣基隆

1948(民37)年,為了躲避戰亂,銅山中學的師生倉促逃往江南的流亡學校,未滿十七歲的陳興武與母親道別後,一個轉身,從此母子倆只能在夢中相會。「每回返鄉探親,見到村莊口的那棵參天老樹,當初母親送我到村口樹下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已近鮐背之年的陳興武將軍,提及往事不禁淚眼婆娑,語帶哽咽。

 

陳興武將軍離家42年,返鄉見到村口的大樹,當年母子話別的情景浮現心頭

 

年少失怙 憂傷歲月

    陳興武將軍於1931年(民國20年)出生於江蘇徐州,是家中長子,父親擔任鄉長秘書,在地方上頗具聲望。「我十二歲時,因為土匪來犯,綁架了曾祖父,經父親多方奔走,減少了贖金並且將曾祖父救回,但也因此讓匪徒心生怨恨,有一天竟趁夜將父親殺害了」,年少失怙的陳興武,手足四人由寡母含辛茹苦地拉拔帶大。

 

    1948年(民國37年),陳興武彼時就讀於縣立銅山中學,共產黨的勢力愈趨壯大,學校老師為了讓學生們可以平安到江南的流亡學校就讀,以期學業不致中斷,於是在某天就帶著學生由學校開始逃亡的路程,師生們好不容易到了江蘇宜興報到後,一心掛念著母親的陳興武與同鄉同學央求老師讓他們返鄉一趟與家人話別。「我在家裡待了一個星期,離家時,母親送我到村莊口的大樹下,那是我最後一次見著她,兩岸開放後,每回返鄉探親,見到那棵參天老樹,當天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已近鮐背之年的陳興武將軍,提及往事不禁淚眼婆娑,語帶哽咽。  

 

江水千萬里 倍覺離亂苦

    陳興武清楚記得,1948年(民國37年)107日離開家,一路上馬不停蹄,先是乘坐火車到徐州,經浦口,再搭船過長江到南京,而後又換車到宜興,抵達學校時正好是雙十節。在流亡學校,苦日子才開始,師生們每天僅能吃兩餐,而且多是自己摘野菜配稀飯,根本食不果腹,無法充飢。

 

    1949年(民國38年) 323日,共軍渡江,校長、老師們帶著學生跟隨軍隊再次逃亡,從宜興經長興、嘉興,一路全程步行,吃的就是前頭國軍部隊剩下的乾糧或是飯菜,陳興武告訴我們:「五月初到了杭州,校長對大家宣布,表示他已經疲憊不堪,不想再繼續逃難了,若有老師願意帶隊,要我們就跟著老師吧」!此時有一位王遜卿老師自告奮勇表示願意領頭,為了慎重起見,王老師在當天晚上召集大家,再次確認大夥兒的意願,之後,學生們就跟隨王老師繼續行程。

 

    「我們一行人,長途跋涉經吳興、杭州來到紹興,途中大夥兒實在沒有體力了,就攔下載運國軍的卡車,央求士兵們載我們一程,好不容易到了溫州,大家身無分文,但是飢餓難耐,只得硬著頭皮到餐館吃了一頓霸王飯」。三天後,王老師找了一艘小船,搭載我們到上海,之後,又連繫上一位連姓國大代表,這位代表幫我們籌措了伙食費,並且想盡辦法於1949年(民國38年)5月底6月初,讓大家得以乘坐《華孚輪》前往台灣,約莫在海上航行了三天,終於抵達基隆港,上岸後在三號碼頭住了約三個星期,期間還度過了第一個沒有親人相伴的端午節。

 

 陳興武(右)與同鄉好友任孔禮(亦官拜少將)合影,退役後,兩人一同返鄉探親

 

從軍衛國 戰爭無常

    初抵基隆,這批半大不小的孩子,無依無靠,舉目無親,當時國軍40軍的軍長李振清中將,將部分軍糧分給這些學生(包括濟南一、二、三、四、五聯中,以及昌維聯中、煙台聯中、海岱聯中的學生),並且表示,若是跟著軍隊去澎湖,日後可以半工半讀,「我們六月二十四日抵達澎湖的漁翁島(西嶼的別稱),後來因為在馬公發生了『澎湖713事件』(註:1949年(民國38年)713日,在澎湖馬公因有學生拒絕當兵,因此造成當場被刺殺,以及日後校長、學生被指為匪諜而遭槍決的流血事件),次日(714日)我們全員即穿上軍服,女同學以及十八歲以下的男同學則進入子弟學校就讀」,陳興武指出,因為事發於馬公,他們在漁翁島的學生並非親眼目睹,但是第二天,陳興武被編入39115團迫擊砲連,成為每個月可領軍餉十二元的上等兵,就此展開軍旅生涯。

 

    加入國軍後,陳興武跟著部隊移防到山之巔、海之邊,1957年(民國46年),他隨軍隊來到金門,1958年(民國47年),兩岸爆發「八二三砲戰」,當年十二月,陳興武在負責補給任務時,不幸被砲彈碎片波及而負傷,所幸傷勢不重,得以繼續服務於軍中。

 

執行危險任務 成為國軍英雄

    在金門駐防時,陳興武擔任成功隊(即蛙人部隊)的副隊長(中尉排長),肩負起更嚴峻的責任。「我們的基本訓練包括:無論冬夏,每天清晨要在冷冽的海水裡游泳,由料羅灣往西的方向,來回約一萬公尺,此外,跑步訓練亦不可少,週一跑五千公尺、週三增加為七千公尺,到了週五,則是一萬公尺」,陳興武表示,如此嚴格的訓練,就是為了日後能夠不畏險阻,執行任何艱鉅的任務。

 

    1959年(民國48年)雙十節前夕,陳興武奉命到大陸沿海插國旗,「我接到隊長的命令,在當天深夜帶領四位弟兄,先是坐小船,然後再潛游過去,插上國旗後,必須在周邊佈地雷,以防共軍拔旗」,陳興武指出,身為國軍,為國家犧牲奉獻在所不辭,因此心中無所畏懼,之後他們由望遠鏡中看到中華民國國旗在對岸飄揚了約十天,陳興武也因此獲頒「戰鬥英雄」。 

  

  

    陳興武於1959年(民國48年)執行特別任務,獲得「戰鬥英雄」殊榮

    由上兵到少將,陳興武服役四十餘年,期間三十六年擔任軍官,他不但於澎湖、金門、馬祖各個外島皆駐防過,而且擁有陸軍官校25期畢業的學歷,並歷經步兵學校初級班、高級班(第一名畢業)、陸軍參謀大學、三軍大學戰爭學院的完備訓練,資歷極為完整,並曾當選為模範連連長以及戰鬥英雄,在軍中的表現,不僅克盡厥職,更是可圈可點。陳興武於1986年(民國75年)11日晉陞少將,並於1989年(民國78年)11月擔任警備學校校長,在1990年(民國79年)101日屆齡退休。

 

一生思念 滿滿鄉愁

    退伍之後,陳興武最心心念念的就是要返鄉探親,1990年(民國79年)1216日,他帶著大女兒(當時因妻子仍在工作無法出國),與同鄉好友任孔禮夫婦相約一起返鄉。當時大陸的交通建設以及各項設施遠不及今日發達,雙方在大陸的家人相約一起到南京機場迎接他們,「我們從南京一路到徐州,共計花費了七個小時的車程,因為抵達時已入夜,因此在旅館住了一宿,第二天再雇車回老家」,陳興武感嘆:「母親早已離世,對她的思念,只能化為案前一縷香,見到家鄉生活貧脊,內心萬般不捨,當天晚上,與弟弟、妹妹、以及妹夫,促膝長談直到天明,一股腦地希望將四十二年的心事一吐為快」,講不完的故事、說不盡的思念,真是百感交集,筆墨難以形容。

 

    這些年來,陳興武已陸續返鄉十八次,家人逐年凋零,目前僅剩八十六歲的妹妹與其他後輩親戚,近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阻隔了他的返鄉之路,陳興武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再回故里,失去的四十餘年,光陰無法倒轉,只能把握每一次可以探視親人的機會,也不枉餘生

 

陳興武夫婦(第二排中)於2002年返鄉時與大陸親友合影